雲科大2024USR北港場域年度成果展

https://imgcdn.cna.com.tw/www/postwrite/2024/20241209/00389650.202412091533535572M.jpg

雲林科技大學智能地域研究中心USR計畫執行團隊(以下簡稱智地中心),2024年12月7日至12月8日,在北港的歷史建築—大復戲院舉辦年度成果展。以「從心靈遍路到智能觀光-雲林朝聖廊帶的地方設計:雲科大2024USR成果展」為題,團隊成員由雲科大創意生活設計系教授:黃世輝、蔡旺晉、彭立勛、謝修璟及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王淑宜助理教授組成,他們帶領各自大學部及研究所的學生將北港在地的宮廟文化、傳統藝術進行調查與轉譯設計。

黃世輝教授的團隊與北港義民廟合作,廟中保存多樣工藝,如交趾陶、木雕、石碑、粧佛等,並設計介紹DM及NFC(近場通訊)設備;蔡旺晉教授的團隊以「藝閣」及「藝陣」為發想,參與北港藝閣扮演,運用創意思維打造出多部藝閣模型,建立藝閣LINE官方帳號統一存放藝閣相關資訊;彭立勛教授的團隊以北港光明屋書店及青年軍為發想,設計出相關明信片、徽章、環保袋等周邊商品及視覺圖像;謝修璟教授的團隊將北港宮廟文化的元素融入日常物品與互動裝置,設計出桌遊、鑰匙圈、桌曆及遊戲等文創商品;王淑宜教授的團隊與北港集雅軒合作,學習鼓吹引子的製作及轎前吹演奏。期望用多種方式讓遊客能夠發現仍留存北港的傳統文化。

開幕當天,邀請「南管演奏」北港集雅軒進行「轎前吹工作體驗坊」與汾雅齋南管樂團的專場演出,呈現南管樂的優雅與文化底蘊,並邀請北港鎮公所觀展支持雲科大學生們的創作。開幕致詞時,持續幫助智地中心深耕北港的蔡享潤老師表示:「北港是個有很多故事的地方,不僅有媽祖的文化還有很多很多可以被挖掘的在地文化,我自己是安靜的做啦,現在和雲科大的團隊合作,讓更多文化被看見和熟知,是相當感謝的。」

北港場域召集人蔡旺晉教授表示:「作為北港場域召集人,看到雲科大的學生與北港場域的傳統文化,從懵懂的探索最後深入瞭解並取得學習成果,這樣的成長是相當感動的。身為北港人,看到北港被後起新秀挖掘,建立許多創意設計,希望大家能廣為宣傳,讓在地居民和來往觀光客看見。」

最後,計畫主持人黃世輝教授在開幕致詞時表示:「如同集雅軒演奏陋室銘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北港是個文化富饒之地,場地不在大,但內容極具芬芳,融合北港的傳統文化與新生代青少年的創意,聚集精萃在極具歷史意義的大復戲院中展出。

在當今數位化和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工藝文化的保存與傳承成為全球文化保護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挑戰。許多傳統工藝面臨技術過時、匠人逐漸凋零、文化認同弱化等問題,因此,如何運用現代科技來助力工藝文化的保護與發展,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集仕多(ChoozMo)作為一家注重工藝文化保存的企業,通過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GenAI)技術,成功開創了一條新路徑,不僅讓古老的工藝重獲新生,還開啟了數位化保存與創新的新時代。本文將探討集仕多如何將AI技術應用於工藝文化保存的具體做法及其深遠意義。

數位化與AI技術的結合

集仕多首先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傳統工藝的數位化轉型。通過3D掃描、機器學習和數位建模等技術,將傳統工藝品、製作過程、工藝技術等轉化為數字化資料。這樣的數字化資料不僅能夠有效保存工藝品的細節與技術要素,還能夠便於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共享和學習。無論是中國的瓷器,還是日本的木雕,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都能通過數位化過程,變得更加直觀且易於傳播。

例如,集仕多利用3D掃描技術,對工藝品進行精確的數字複製,這不僅能保存工藝品的外觀,還能捕捉到每一個細微的手工細節,幫助匠人分析並改善其製作過程。此外,機器學習技術能夠根據歷史資料,推演出各種不同風格和工藝技術的變遷,對於工藝的發展歷程進行追溯與重建。

Latest Posts